党员学习文摘2015年第2期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fgw.hunan.gov.cn 时间:2015年09月09日 15:37 【字体:

党员学习文摘

 

2015年第2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      2015812

 

 

 

开国将军钟伟的家风

    

湖南日报46日讯(记者 徐亚平)清明时节,开国将军钟伟的长媳、平江县三阳乡平源村平头组84岁农妇李琼英老人,率5个儿女和众多孙子,来到家门口的钟伟墓前,拜祭将军的英灵。钟伟将军让子孙不当干部当农民的故事,在平江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钟伟,19111026日出生于平江县三阳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了5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南征北战,多次负伤,身上伤疤达53处。官至北京军区参谋长,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1984624日因病辞世。

将军严于律己,坚持党性原则,坚守党纪国法,一生在工作安排方面没关照过任何子女和亲戚。其长子钟赉良一家两代人生活在老区农村,都曾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谋个好工作,但均被将军以“不要给政府添麻烦”而拒绝。所以,钟赉良一家7口有6个始终是农民,只有一人是凭考试当上教师。1984年,时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点赞道:“钟伟真廉洁!”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钟伟勤俭节约成常态。据其后人介绍,钟伟退过组织上安排的飞机票;很少使用公车;从不维修故居;也从不敛财,没能给子孙任何钱财。李琼英告诉记者,钟伟唯一的遗产是他用过的一口军用物资箱。记者现场看到,此箱子的铁扣早已锈迹斑斑。

一代名将风范永存

一位开国将军,一生坚守清白,一家清贫如故,今天重温这位可敬将军的故事,令人动容,备受教育。

开国将军钟伟,16岁投身革命,身上伤疤达53处。其功劳之高、权位之重,足可福荫子孙。但面对6个子孙的工作要求,他始终说“不”;就是战友主动相帮,他也严词拒绝。

其实,将军并非冷血,实乃有情之人。归乡拜谒亡妻墓,他哭了;送别前来求职而不得的孙辈,他也哭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坚持每月寄回生活费。为至亲谋一份职业,对开国将军而言并非难事,但将军始终认为,手中之权为民所用,共产党人绝不能以权谋私。

崇廉尚洁,历来是中华民族从政的美德。不少有识之士,如包拯、于谦等,皆名垂青史;反之如和之流,留下千古骂名。钟伟古稀之年患重病住院时,就连一把轮椅都不要;政府照顾他家解决一个国家粮指标,他不假思索就让给了保姆。他留给子孙的唯一遗产就是那只老旧的军用箱。

“不给百姓添负担,不给政府添麻烦。”钟伟言如是,行如是,用一生的坚守兑现着一名党的高级干部的庄严承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肯定,于谦的千古绝句流淌在将军的血液里。将军的告诫,也已被其甘于清贫的子孙奉为奎臬。

将军的人格光辉,永照人间!

将军的人格光辉,永照人间

平江人说起开国将军钟伟,多称“猛子”;不少作家则谓之“铁血将军”、“中国的巴顿”。

清明时节,记者造访平江县三阳乡平源村钟伟将军的故居及后人,看到了将军的另一面:柔情似水,大公无私,洁白无瑕。

1、将军媳妇卖菜贴补家用

三面华厦包围中,将军故居仅剩一个门楼、一间堆满杂物的泥砖房。屋顶早已梁断瓦裂,瓦片落满门楼的过道。

听说记者来了,不少乡亲围了过来。他们与将军大多沾亲带故。

他们说,老房子有几百年了,原来有10多间,一直没维修,3年前倒塌了。

将军的长媳、84岁的李琼英老人,指着堆杂物的泥砖房说:“爸爸(即公公)是在这里出生的。”

说起将军,李琼英很动情:“爸爸待我们一直都很好。我和他儿子赉良结婚不久,就被爸爸接到汉口。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又跟着爸爸去了南京,后来又到了北京。爸爸见我是农村去的,总担心我在大城市迷路、走丢。”

李琼英介绍:“有一次我问爸爸:上战场打仗怕不怕?爸爸说怕也要打。爸爸说,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脑袋顶被弹片削去了一块皮,左手掌心被子弹打穿了。”

李琼英对记者说:“爸爸去当红军时,赉良出生才8个月。解放后,爸爸说我婆婆周绵玉吃了很多亏,所以爸爸每月都给爷爷奶奶和我婆婆寄生活费。我婆婆死后,爸爸回家第一件事,就让我和赉良带他到婆婆坟前拜祭。在坟前,爸爸把帽子一摘,眼泪就像滚豆子一样。”

李琼英说:“战争年代,爸爸在部队上再婚,夫人叫刘挽澜,我叫她婶婶。我当初在南京怀了二女儿水霞,好几次上医院检查、后来生产,都是她带我去的。跟他们一起生活几年,婶婶对我们一直都很好!老人家现在住在北京,去年做了100岁的寿宴。”

记者问她:“您想去看婶婶不?”

李琼英坦言:“想去,就是没钱,没人带我去。现在崽女负担都重,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我每年就是政府给农村老人补助的650元钱,再没其他收入,也从没找过县里、乡里和村里。”

她告诉记者,身体好的时候,她种点菜卖,去年种菜卖了100多元,今年身体明显不行了,在3个儿子家轮流吃饭。

2、“我看你就是种田的汉子”

见到记者,李琼英的二儿子钟新生第一句话就是:“我爷爷虽然是个将军,但我们一家谁也没沾过他的光。”

将军长子钟赉良一直生活在平江农村,2011年去世。

李琼英告诉记者:“19497月,爸爸打到了长沙,派人来接赉良。赉良想要爸爸给自己谋个事,爸爸说‘不能搞特殊。我看你呀,就是个种田的汉子’。后来县生资公司招人,赉良偷偷报了名,招进了生资公司。爸爸落难后,赉良受牵连回乡,戴高帽,挨批斗。爸爸平反后,赉良本来可以跟着平反。但爸爸要赉良‘别找政府麻烦,呆在家老老实实种田算了’。赉良很听话,真的待在家当农民,后来当大队(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1997年底。”

任支部书记时,钟赉良作为村里第一个男性结扎对象做了手术。李琼英回忆,当时手术不过关,赉良结扎后,犯下腰痛毛病,但他从没找过政府麻烦。

钟伟在平江有2个孙女(直霞、水霞)、3个孙子(社生、新生、勉生)。李琼英介绍:“5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爸爸亲自取的。”

3个孙子中,新生跟爷爷相处时间最长。19822月,19岁的钟新生到北京找爷爷,请他帮忙安排工作或去当兵。

“在爷爷家,我见过徐向前、聂荣臻元帅,见过杨尚昆、杨成武、杨勇、张震。杨勇让我去当兵,地方随我挑。爷爷却说:‘要工作,靠本事,不能靠关系。我看你就是种田的汉子,回去和你父亲一道把农业搞好。记住,不许动不动就提我的名字,不许和别人争名夺利,不许做坏事。’我在爷爷家呆了一年多就回平江老家种地,后来学做木匠。”

战功显赫的老将军,为何不“关照”自己的子孙呢?

新生直言:“爷爷就是正直,什么事都讲政策、讲原则。”

说起爷爷“不帮忙”,社生讲了一件事:“1978年我参了军,在黑龙江当铁道兵,干了3年半,领导喜欢我,想把我留在部队。我激动地写信告诉了爷爷。不料,爷爷竟给我们部队领导写了一封信,说‘锄头得稳,作田是根本。你们不要搞特殊,让他回家自己努力’,团里只好安排我复员了。后来我们部队集体转业,就我回农村种地。”

3、与爷爷未能同甘,只有共苦

作为将军长孙女,钟直霞相对过得更苦一些。

她与父母、爷爷未能同甘,只有共苦。因家里困难,加上父亲做了结扎手术干不了重活,直霞读完初一就辍学了,帮家里挣工分、做家务。

19769月,直霞去北京看望落难的爷爷,陪了3个月。“我经常跟着爷爷东躲西藏,到黄克诚家住过,到北京红星人民公社书记张颇云家住过(张颇云是跟我爷爷出去的)。爷爷带我换过很多地方。年底我才回平江。”

临别时,将军交待长孙女:“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政治清白的男人。”

次年,直霞和一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结了婚,家里一穷二白;生了两女一男,至今一直生活在农村。

19841月,爷爷患病,我到北京301医院去照顾他。在医院,爷爷经常给我聊家常,聊他打仗的经历。爷爷说,他身上有53处伤疤,手上、脚上都被子弹打穿过。他还把衣服掀起来给我看。我在北京呆了两个月,直到我弟弟勉生来接替我才回平江。”直霞说。

勉生196411月出生,也一直生活在农村,有两个女儿(一个已出嫁,一个在长沙学院读书)。2003年始,夫妻俩靠在平江县浯口镇上贩卖水果维持生活。

勉生回忆,19842月底,他接替姐姐直霞到301医院照顾爷爷。“那时我刚高中毕业,人也长得高大。当时来看爷爷的领导很多,爷爷都会向他们介绍:‘这是我农村最小的孙子。’好多领导都想帮我找工作;但爷爷从不松口。跟爷爷生活了3个多月,我还是回家种我的地。”

4、考不上大学,就回家种田

将军在平江的孙辈中,唯有孙女钟水霞参加了工作(现已退休)。

水霞工作,是不是因为有爷爷照顾?

水霞告诉记者:“19567月我在南京部队里出生,5岁后随爷爷到安徽上幼儿园,6岁回老家。在家里边读书边做农活,好不容易念完了高中。1976年,村里知青教师回城了,学校缺老师,就叫我去当了民办教师。”

1978年夏天,水霞再去安徽找爷爷,想请他帮忙找份好工作。爷爷鼓励她考大学,还请了一个叫萌萌的大学生辅导她。

水霞说:“我虽然读了高中,但那时主要是帮助家里做农活,文化基础差,学起来跟不上。当时部队一位团长来看爷爷,看我个头比较高,人也算标致,要我去当兵,但爷爷不同意。爷爷说:‘不要走后门,那是可耻的。回去自己考大学,考不上就回家种田。’他还说‘你不想种田,他不想种田,大家吃什么?’”

水霞在爷爷家生活了3个月,爷爷从没提过帮她找工作的事。

一看没指望了,她就提出要回老家。“爷爷一直把我送到火车站,说:‘真心难留去心人。’说到这里,爷爷流泪了,忙掏出手帕擦。”

回家后,水霞继续当民办教师,后来考上师范学校,当了公办教师。她写信告诉爷爷,爷爷回信祝贺:“好孩子,你打了大胜仗,爷爷要给你庆功!”

5、“你真了不起!你真廉洁!”

从将军后人的叙述中,记者发现,将军内心始终恪守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占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

李琼英回忆道:“爸爸在位时,身边有警卫、司机和勤务员;但爸爸很少用车,我从没坐过他的车。他两次回老家,都没喊人陪同。”

钟新生还记得:1982年,他跟患病的爷爷在北戴河住了一段时间。从北戴河回北京,上面给爷爷订了机票,爷爷说不搞铺张浪费,他坚持坐车回北京。

令钟新生刻骨铭心的是,有一年,平江县委组织部王副部长给钟伟来信说,县里给他家一个“国家粮”指标,问他把指标给谁。将军不假思索回复道:给保姆。

钟勉生回忆,19842月,钟伟在301医院住院。张震来探望钟伟,看到钟伟没有轮椅,就问他为何不找医院要。当时301医院的领导是钟伟的部下。钟伟说:“不想给医院添麻烦。”

“我记得黄克诚来看我爷爷的时候,黄克诚问我爷爷,在农村老家还有些什么亲人?我爷爷说‘我儿子,3个孙子、2个孙女都在农村生活’。黄克诚对我爷爷伸出大拇指:‘老钟,你真了不起!你真廉洁!’”

将军之风传之子孙。钟勉生淡淡地说:“有一次,我从县城进了水果回浯口。在班车上有人在讲电视剧《亮剑》,说《亮剑》中主角的原型,就是平江的钟伟将军。我听过之后只是笑笑。我从不说自己是钟伟将军的孙子。”

6、将军的遗产和遗嘱

将军辞世,给儿孙留点什么遗产?

“有。”李琼英抢白道。她搬出一口大木箱子,箱子约有60厘米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外表涂成草绿色。

打开生锈的铁扣,箱盖反背贴有一张半是中文、半是日文的《纳置表》,这是将军用过的一口军用物资箱,估计是缴获了日军的战利品。

李琼英称:“爸爸生前说,他没有什么遗产分给我们。就给了我这口箱子,还给了我一条绒裤、一件背心。这就是爸爸留给我们的遗产。”

新生指着墙上那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书法介绍,这是在北京期间爷爷送给他的。他说爷爷经常喜欢题诗写字,现在他手上还有将军写在本子上的很多诗词。

说着说着,新生突然翻出一张爷爷的遗嘱,是份复印件。据说将军每个子孙都收藏了一份——“亲爱的党,我死后不必给我补发什么薪金,因为儿子们都能生活了,我自己也未欠任何账目;我的电视机与冰箱都作为党费上交给党,不要给我举行追悼会和灵前告别,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钟伟将军一生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照顾过自己的子孙和亲戚。尽管子孙心中也有委屈,但他们从没给政府添过麻烦,都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生活,没给将军脸上抹过黑。

历史自会记住这位“中国的巴顿”——勇猛善战、正直可爱、廉洁奉公的伟丈夫!

 

链接

钟伟小传  钟伟,原名钟步云,平江县三阳乡人,191110月出生。1928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8月转为中共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三军团三师特务连政委、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十二团政委,红十军团七十八师、七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入闽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队政治处主任、鄂豫挺进团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团长、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十旅副旅长、旅长,第二纵队五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军长,参加“三下江南”作战,东北野战军发动的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战役和宜(昌)沙(市)、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兼第四十九军军长、中南军区抗美援朝司令部司令员、军委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因据实反驳林彪等人对彭德怀的诬陷,被转业下放,任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19844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岳阳市委党史办供稿)

 

 

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教家风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同志对家庭建设问题的生动论述,既亲切温暖又发人深省。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认识到自己的家风不是小事,不是家庭私事,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带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带动“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和万事兴。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养育出人格健全的社会个体至关重要,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繁荣发展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领导干部的家庭,更是这样。

从大量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几千年封建的“官本位”、“封妻荫子”的陈腐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陋规则,使腐败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庭中打开了缺口。“枕边风”、“膝下风”,“贪内助”、“纨绔子”,一人当官“全家腐”。有的主政一方,老婆孩子经商办企业,包揽工程、批发项目,套取巨额利益;有的搞“一家两制”,“前门当官,后门开店”,家人跟着一起发大财。这种以腐败官员为轴心,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发财的家族式腐败,带坏了官场风气,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最终也毁坏了整个家庭、家族。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注重礼义、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治家的好传统。美好的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后人誉为“三世忠贞”。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对子女的真正关爱是树德育人,留下家人受用不尽、社会皆得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更重要的是,家教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周恩来同志进城后亲自制定包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不舍。焦裕禄同志不准孩子“看白戏”,把票款如数送给戏院,又建议县委做出“十不准”的规定,至今传为佳话。良好的家教家风,正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最能从家教家风这个侧面反映出来。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关爱家人,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么理念、态度、方式关爱,却大有学问。共产党人的家庭亲情,一定要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领导干部对家庭利益的追求,一定要在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底线与境界中获取。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前提。今天领导干部家庭建设,也应当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搞好家教家风作为“三严三实”的一个“修炼所”、“检验场”,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处理公与私、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治家的根本遵循。

    (蒋金锵,载《求是》2015年第6期)



相关阅读

党员学习文摘2015年第2期

2928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