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按新的经济核算方法,研发投入(以下简称R&D经费)可计入GDP,既能扩大当期经济总量,又因提升技术水平而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2017年湖南出台了《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2020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1092亿元左右,初步测算,可为当年新增GDP700多亿元,将有效推动湖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研发经费投入呈现四个“超八成”特征
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基础建设。2017年末,全省有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8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2个和40个。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R&D经费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19.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68.53亿元,十七年间扩大了28.5倍,年均增长22%,特别是2008年突破100亿元后,每两年迈上一个百亿台阶,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见表1)。2017年,湖南R&D经费总量居全国第12位,占全国的3.2%,比2010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湖南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稳步提升,2017年为1.68%,比上年提升了0.18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提升0.067个百分点,但2017年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湖南研发投入特征鲜明,呈现四个“超八成”的特点。
表1:2000—2017年湖南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年份 | 研发经费支出(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2000年 | 19.3 | | 0.54 |
2001年 | 24.0 | 24.4 | 0.63 |
2002年 | 26.2 | 9.3 | 0.63 |
2003年 | 30.1 | 14.9 | 0.65 |
2004年 | 37.0 | 23.1 | 0.65 |
2005年 | 44.5 | 20.1 | 0.67 |
2006年 | 53.6 | 20.4 | 0.71 |
2007年 | 73.6 | 37.3 | 0.80 |
2008年 | 112.7 | 53.1 | 1.01 |
2009年 | 153.50 | 36.2 | 1.18 |
2010年 | 186.56 | 21.6 | 1.16 |
2011年 | 233.22 | 25.0 | 1.19 |
2012年 | 287.68 | 23.4 | 1.30 |
2013年 | 327.03 | 13.7 | 1.33 |
2014年 | 367.93 | 12.5 | 1.36 |
2015年 | 412.67 | 12.2 | 1.43 |
2016年 | 468.84 | 13.6 | 1.50 |
2017年 | 568.53 | 21.3 | 1.68 |
(一)开辟新应用的研发投入占比超八成。研发投入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试验发展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湖南开辟新应用的研发投入增速快、比重大,且呈上升趋势。试验发展经费由2009年的124.2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493.61亿元,年均增长18.8%,占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由80.9%上升到86.8%,提高了5.9个百分点(见表2)。2017年,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16.21亿元,2009年来年均增长9.7%,比试验发展经费低9.1个百分点,占比由2009年的5%下降到2017年的2.9%。这一态势在短期内可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但从长远看,由于原始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创新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表2:2009—2017年湖南三类研发活动经费情况
年份 | 研发经费支出 (亿元)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试验发展 |
支出 (亿元) | 占比(%) | 支出 (亿元) | 占比(%) | 支出 (亿元) | 占比(%) |
2009年 | 153.50 | 7.74 | 5.0 | 21.56 | 14.0 | 124.20 | 80.9 |
2010年 | 186.56 | 6.91 | 3.7 | 24.91 | 13.4 | 154.74 | 82.9 |
2011年 | 233.22 | 7.95 | 3.4 | 31.87 | 13.7 | 193.40 | 82.9 |
2012年 | 287.68 | 9.28 | 3.2 | 37.26 | 13.0 | 241.13 | 83.8 |
2013年 | 327.03 | 10.95 | 3.3 | 42.09 | 12.9 | 273.98 | 83.8 |
2014年 | 367.93 | 11.53 | 3.1 | 40.40 | 11.0 | 316.00 | 85.9 |
2015年 | 412.67 | 13.60 | 3.3 | 40.04 | 9.7 | 359.02 | 87.0 |
2016年 | 468.84 | 13.10 | 2.8 | 49.37 | 10.5 | 406.37 | 86.7 |
2017年 | 568.53 | 16.21 | 2.9 | 58.71 | 10.3 | 493.61 | 86.8 |
(二)实体经济的研发投入占比超八成。2017年,湖南制造业R&D经费投入达474.33亿元,占全部的83.4%,与2015年比较,研发投入居前列的行业基本稳定(见表3),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位居前三。研发投入最多的50家企业中,汽车制造业占7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7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6家,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各占5家。其中,中联重科研发投入20.22亿元,位居全省榜首,随后依次是三一集团、蓝思科技和晟通科技,分别为18.18亿元、13.86亿元和11.83亿元。但湖南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强度偏低,停留在模仿创新的阶段。
表3: 2017年湖南省制造业研发投入前10的行业
行 业 | 总量(亿元) | 排位 |
2015年 | 2017年 | 2015年 | 2017年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60.87 | 67.00 | 1 | 1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30.93 | 43.99 | 4 | 2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4.66 | 43.95 | 2 | 3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2.35 | 39.34 | 3 | 4 |
汽车制造业 | 16.45 | 32.88 | 8 | 5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1.82 | 29.83 | 5 | 6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1.16 | 24.94 | 6 | 7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4.36 | 23.72 | 11 | 8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6.12 | 22.95 | 9 | 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3.34 | 22.80 | 12 | 10 |
(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八成。近年来,政府出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无论是从研发活动的执行主体,还是从资金渠道看,企业均占主导地位。从执行主体看,企业R&D经费投入由2000年的13.25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503.09亿元,年均增长23.9%,占比由68.8%上升到88.5%,提高了19.6个百分点,而同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的研发投入比重则分别下降了8个、10个和1.7个百分点(见表4)。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资金由2000年的11.56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488.21亿元,年均增长24.6%,占比由60%上升到85.8%,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同期政府资金年均增长18.2%,占比由21.4%下降到12.4%(见表5)。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4057家,比上年增加913家,占比为26.7%,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明显高于小微企业。
表4: 湖南各执行部门研发经费情况
年 份 | 研发经费支出 | 科研机构 | 高等院校 | 企业 | 事业单位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2000年 | 19.27 | 2.62 | 13.6 | 2.95 | 15.3 | 13.25 | 68.8 | 0.45 | 2.3 |
2005年 | 44.52 | 4.70 | 10.6 | 10.09 | 22.7 | 29.35 | 65.9 | 0.38 | 0.8 |
2010年 | 186.56 | 12.25 | 6.6 | 20.99 | 11.3 | 151.18 | 81.0 | 2.15 | 1.1 |
2015年 | 412.67 | 19.60 | 4.7 | 26.12 | 6.3 | 364.61 | 88.4 | 2.34 | 0.6 |
2016年 | 468.84 | 21.57 | 4.6 | 26.42 | 5.6 | 418.12 | 89.2 | 2.73 | 0.6 |
2017年 | 568.53 | 31.81 | 5.6 | 30.11 | 5.3 | 503.09 | 88.5 | 3.52 | 0.6 |
表5: 湖南研发经费资金来源情况
年份 | 研发经费支出 | 政府资金 | 企业资金 | 国外资金 | 其他资金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金额 (亿元) | 占比(%) |
2000年 | 19.27 | 4.13 | 21.4 | 11.56 | 60.0 | 0.21 | 1.1 | 3.37 | 17.5 |
2005年 | 44.52 | 10.16 | 22.8 | 30.78 | 69.1 | 0.49 | 1.1 | 3.09 | 7.0 |
2010年 | 186.56 | 26.57 | 14.3 | 150.98 | 80.9 | 1.31 | 0.7 | 7.7 | 4.1 |
2015年 | 412.67 | 50.89 | 12.3 | 352.59 | 85.4 | 0.30 | 0.1 | 8.89 | 2.2 |
2016年 | 468.84 | 56.32 | 12.0 | 404.08 | 86.2 | 1.07 | 0.2 | 7.37 | 1.6 |
2017年 | 568.53 | 70.49 | 12.4 | 488.21 | 85.8 | 0.29 | 0.1 | 9.54 | 1.7 |
(四)一类地区的研发投入占比超八成。研发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实体经济越强大,研发投入越多、投入强度越大。2017年,湖南一类地区7个市(含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郴州)的R&D经费为486.4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85.6%,比其GDP合计占比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一市独大,研发投入达247.98亿元,占全省的43.6%,而二类地区7市合计仅为82.05亿元,只及长沙的三分之一,其中研发投入最少的湘西州和张家界,合计仅3亿元,只占全省的0.5%。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35%、2.03%、1.86%和1.76%,而投入强度最低的湘西州仅为0.24%,与投入强度最高的长沙相差了10倍。
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扩大研发投入,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扩大了经济总量。为反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6年起,我国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并计入当期GDP。按照新的核算方法,2017年湖南研发支出新增GDP 382亿元,相当于增加了1.1%的GDP,扩大了当期经济总量。GDP总量排名与我省相近的福建,2017年R&D经费为543.09亿元,同比增长19.5%,投入强度为1.68%,与我省基本一致。广东、江苏、山东等研发投入多,每年可增加GDP超1000亿元。依靠研发投入增大经济规模,与以往投资拉动有本质的区别,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不是外延式扩张。
(二)促进了企业发展。实践表明,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效益、成长性明显好于无研发活动的企业。2017年,湖南规模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26.7%,这些企业创造了54.3%的主营业务收入、56.2%的企业利润、89.4%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91.3%的有效发明专利。2017年我省开展的企业创新调查问卷显示,81.7%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创新活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了作用,其中,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中,认为“开拓了新市场”和“扩大了市场份额”的分别占80.2%和74.3%;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中,认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降低了能源消耗”的分别占83.3%和 69.1%。
(三)优化了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持续扩大,促进了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7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153个,年内净增941个;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就达1141家。2017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19.95亿元,比2010年增长3.2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0%,比2010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914.68亿元,占GDP比重11.5%,比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33.7%提高到2017年的3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5.3%提高到11.3%。
(四)提升了发展质量。近年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2017年,湖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比2012年提升了3.7个百分点,创新综合实力由2012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11位,提升了4位,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9146元/年人,比2010年增加48345元/年人,年均增长11.8%。此外,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活和环境稳步改善。网络消费持续扩大,2017年全省网上零售额1556.43亿元,增长40.8%。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全省1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5%,同比提升了0.2个百分点,比全国338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高3.5个百分点;监测的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重为9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个百分点。
三、五个“不足”制约全省创新发展
近年来,湖南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但存在五个“不足”,将制约全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
(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2017年,湖南研发投入规模居中部六省第4位,落后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仅相当于广东的24.3%、江苏的25.2%、山东的32.4%,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影响。实践表明,研发投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同样决定了研发投入规模。湖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位,但人均规模偏低。2017年,湖南人均GDP 49558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2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3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9%、11.1%和38.9%,居全国第16位、第13位和第26位。研发投入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二、三产业越发达,研发投入就越多。2016年,全国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位居前六的地区和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前六的地区保持高度一致,均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2017年,湖南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居全国第23位,二、三产业规模不强,制约了研发投入力度。此外,政府投入偏少。2017年,湖南全社会R&D经费中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资金仅占1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中,97%的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2016年湖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重为1.1%,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湖南创新能力的基础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支撑研发投入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如,2017年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个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个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个数分别仅占全国的3.1%、3.5%、3.6%,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均仅占全国的2.1%,低于湖南经济规模占全国4.1%的水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比全国(9.8件)少4.7件。此外,湖南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偏少,缺乏持续扩大研发投入的原动力。2010年以来,湖南投向基础研究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8%—3.5%之间,而全国为5%左右。2017年,湖南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为2.9%,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其中,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总投入461.77亿元中,基础研究仅占0.4%。基础研究投入少,无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产业、企业永续发展。如,三一集团反映,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严重,导致工程机械行业创新体系结构存在缺失,影响行业发展。长期以来,主要科技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对基础研究的高投入,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支出中平均占比为20%以上,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这一指标大多在15%—30%。
(三)创新引领人才不足。近几年,湖南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实施了“外专千人计划”“外专百人计划”“海外名师惠三湘”等引才引智重点工作,2017年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2938人次,执行引智项目320个,资助经费2185万元。但总体而言,湖南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企业加大研发的重要因素。2016年,湖南企业研发人员当中,硕士学历以上人员占19.2%,远低于高等学校的82.2%和科研机构的37.6%。华菱钢管、三一集团、蓝思科技、晟通科技等企业反映人才引进、招聘难,顶尖人才或领军人才缺乏,致使前沿战略性研发不够,技术储备不足。企业创新调查问卷显示,回答“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影响创新”的企业占17.3%,居首位,比紧随其后的“缺乏资金支持”和“创新费用成本高”分别高0.5个和2.2个百分点。企业反映,湖南人才引进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条件规定较硬性,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对如何留住人才措施不具体;地区人才政策不完善等。
(四)创新乘数效应不足。2017年,湖南专利授权量37916件,增长9.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909件,增长10.0%。但湖南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不够,远不如浙江等地区。2017年,湖南签订技术合同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仅占全国的1.6%和1.5%;另据省科技厅抽样调查,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率只有10%—15%,低于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更低于美国(80%)和发达国家(60%至70%左右),表明我省80%—90%的研发成果没有发挥作用,研发支出的产出效率不高。特别是我省四分之三的基础研究经费掌握在高校,若不促进高校研究成果加快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就更难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在调研中,部分高校反映目前缺乏科学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优惠措施,科研经费税费太高、科研人员报账难等。
(五)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目前,我省新能源汽车、航空产业等新兴产业总量偏小,带动性强的企业偏少,特别是本地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普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总体规模较弱,缺乏相互促动、良性循环的研发投入生态环境。此外,当前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和“产品+”、“互联网+”等模式实现的,但我省非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偏少,表明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2017年,全省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1.32亿元,虽然比上年大幅增长了64.3%,但仍只及工业企业的8.9%,剔除建筑业等企业为自身发展的研发投入外,非工业企业服务于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更少。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强,既不利于工业发展壮大,也不利于服务业做大做强。
四、促进研发投入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建议
要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根本要求,补短板、搭平台、强产业、引人才、优服务,促进研发投入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补短板。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依托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紧紧围绕湖南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带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争每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5%以上,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资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税收减免和奖补。要出台、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如,开展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科技小巨人企业实行财政奖补,新型研发机构后补助等,全力落细落实相关政策。
(二)搭平台。要搭建融资平台。依托园区、金融企业、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投基金、科技银行等,建立投贷保补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研发活动;设立省级、市级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企业在引进新资金、新项目、争取科技方面的政府支持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要搭建创新平台。围绕湖南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鼓励、支持企业设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申报设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湖南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搭建企业成长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新建研发机构的分级培育,按级奖补,培育壮大创新群体。
(三)强产业。以政府宣传推介为引领,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重点基地(园区)、重点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聚焦产业规划,巩固壮大已有企业优势,引进关联配套企业,提高配套能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组建产业联盟,企业共建共享研发机构,加快技术创新,共促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做好研发与招商、研发与产业对接,将研发优势转化为招商资源、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构建整合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等资源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提供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发投入与产业升级融合、研究与生产应用融合、产学研融合发展。
(四)引人才。全力落实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会同中央有关部委,出台高规格的招才引智政策。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行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引进一批“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铺天盖地”的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打造以“基础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高端领军型人才”为支撑的多层次人才体系。拓宽人才引进视野和渠道,依托全国性或有影响力的高端平台招才,紧扣产业招商和创新创业项目同步引才,特别是引进一批 “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端人才及创业团队。
(五)优服务。全力落实好《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切实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优化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制定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和优惠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母亲式”服务,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加快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科研人员潜心开展研发活动。加大对本地新产品示范推广力度。加强财税激励政策宣传、分类培训、试点示范等,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相关优惠政策。加强研发投入监测与跟踪服务,指导督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做好基础性工作。
承办:核算处
执笔:李绍文 向延华 唐双全 周玲
核稿:邹 阳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