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湖南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推动我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委、省政府强化统筹协调,发改、财政、统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施方案》,同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关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的前提。省级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一是推进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实现全省遥感影像的时间、空间历史追溯和地物的智能识别,建成铁塔视频监测站点2万余个。同时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完成了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郴州资兴市和怀化靖州县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和碳汇监测。通过摸清全省自然资源本底,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基础支撑。二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基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成果,编制完成省本级和试点地区自然资源清单,印发《湖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编制《自然保护地确权登记技术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组织研发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系列信息化软件,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确保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完成我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和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生态产品实物量统计、价值量核算及变化趋势统计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开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系统,核算2022年度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GEP的功能量和价值量,搭建碳汇及GEP数字化服务平台,编制报告《湖南省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实现思路》,为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下一步,我委将开展生态产品普查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对不同功能属性、不同生态产品类型的分类指导价值核算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认真参考长沙县已取得的经验成果,争取能探索出适用于全省层面的分类指导核算体系。
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重点聚焦盘活资产、拓展路径、共享收益,不断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例如,怀化市中方县黄岩旅游度假区,采用飞地模式依托鹤城区的优势平台代管开发,吸引旅游策划公司、农业公司、村集体入股共建,在石头缝里开花田,在原始次生林山脊上依山就势修建游步道,在自留山里建农家乐等,摸索出扶贫开发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实现了县域之间、参与主体之间的收益共享,取得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多重成效。又如,郴州市利用东江湖优质水资源发展冷水产业、生态旅游和水权交易,实现一库清水的高价值综合利用;岳阳市积极探索芦苇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发展路径,生态产品开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省级层面出台《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建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生态环境标准创新中心、长沙市排污权网上交易平台等,为生态产品标准化认证、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是我省的优势生态产品,也是我省重点开发的方向。《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湘发〔2022〕16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旅游业态。省文旅厅编制了《湖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引领生态旅游业态发展和市场趋向;出台了《湖南省“两型”景区建设标准》,以标准引领景区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引导游客出行;并先后推出了洋湖湿地公园、南岳衡山旅游区、长沙市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等生态旅游样板景区,发挥了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我省生态旅游已基本形成“四区一带”的空间格局,即北部的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片区、西部武陵山生态旅游片区、东部罗霄山生态旅游片区、南部南岭生态旅游片区及湘江生态旅游带。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4家,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统一。
下一步,省级层面将持续加大对生态文旅业的要素投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编制全省专项文旅规划和“十五五规划”时将生态旅游纳入工作重点调研内容;在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实施工作中,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进行重点培育支持;积极推动制订全国性及重点省域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对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向生态旅游倾斜。二是加快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指导支持培育森林康养、山地旅游、民宿度假、自驾车营地、低空旅游、研学旅游、旅游风景道等新业态稳步发展;加大“生态旅游+健康”、“生态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的培育支持力度,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广泛运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及互联网新兴媒体等宣传推介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融入“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品牌宣传。
三、关于健全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
2019年以来,全省123个县市区已签订横向协议95个,覆盖达77.2%,初步完成上下联动、合作共治的政策平台搭建,形成了涵盖“一湖四水”的全省流域生态补偿体系。2023年7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2〕24号),对我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设计。建立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补偿、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机制等具有我省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了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与江西省、重庆市、湖北省建立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省财政正在推进区域、流域、要素“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其中,区域补偿方面,主要是建立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有力保障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流域补偿方面,主要是构建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湖南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试行)》,鼓励以跨界水质为依据,探索建立上下游跨县市或市州的生态补偿机制。要素补偿方面,主要是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资金,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者直接受益。此外,省财政厅将严格按照中央现行政策规定,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促进生态产品特许经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直相关部门,重点在绿色金融和资金支持方面下功夫,积极为符合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生态领域,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一些公共性较强、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争取开发一批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市场化程度高、投资周期短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三是积极挖掘特许经营权开展社会资本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长期工程,下阶段,湖南将依托“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资源禀赋,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生态产品的系统性保护、价值化评估、产业化经营、市场化交易、共享化分配为重点,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