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南日报1月19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刘平 罗云峰)我省财政将如何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天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厅厅长郑建新介绍,将在充分挖掘释放需求潜力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供给侧,“破”、“立”、“稳”相结合,以新供给带动新需求,推动形成新的供需平衡。
“破”,就是要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着力去除无效供给。郑建新说,要清理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长期亏损、债台高筑、无药可救的企业要坚决停止补贴和保护。今年,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钢铁、煤炭行业“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省里也将制定烟花爆竹企业整合集中的奖补政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中短期可实施税收、贷款、公积金等组合优惠政策,并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
“立”,就是要支持引入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力。支持传统产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工具,对接有效需求。大力支持“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省里将全面启动运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规模化成长,加快培育3D打印等新增长点。
“稳”,就是要稳投资、稳消费,着力稳定现有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加强财政金融联动,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和“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省财政今年还将支持启动“洞庭湖区五大专项治理行动”。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支持网上购物、在线交易、农村电商等新的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湖南财税改革按下“快进键”
今年将合理划分省市县收入
湖南日报1月19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刘平 罗云峰)我省今年将从落实中央税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突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省财政厅负责人今天介绍,省里将结合中央即将出台的与地方收入划分办法,合理划分省市县收入,调动各级积极性。
严格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实行不动产进项税抵扣。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部分品目征税范围、征收环节和税率。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
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省级提高到19%;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排污费、广告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取消所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土地、房屋、矿产等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全面实行收支脱钩。实质性整合专项资金,省级专项整合到82项,并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今年将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并在部分条件成熟领域率先启动,省里将在部分领域先行先试。扩大市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因素法分配比重,原则上对乡镇以下的一般公共服务项目不直接“戴帽”下达。
抓好其他方面改革。全面启动实施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加快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步伐,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并扩大试点范围。
湖南惠民补贴标准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
湖南日报1月19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刘平 罗云峰)今年,我省将稳步提高惠民补贴标准。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390元,继续提高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高职和高中生均拨款补助水平。
今年,省财政将突出补短板、守底线,精准发力,定向调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稳步提高惠民补贴标准的同时,继续完善制度、健全体系。统筹设计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支持解决城市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启动沿西部边境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津贴政策对贫困县的全覆盖。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两项制度”。
我省还将着力补齐经济发展“四大短板”(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开放经济及金融服务业)。在扶贫这块社会发展短板方面,省里今年将大幅增加扶贫投入,探索以省为主创新建立医疗保障、低保兜底“两项机制”,以县为主搭建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五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