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发布日期:2020-05-20 09:55

  引 子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

  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

  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他就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

  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他扛着自行车一步一步蹚过滹沱河,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探索农村改革脱贫路。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他几乎走遍所有的乡镇,不断探索“弱鸟先飞”的路子。

  到了省里工作,他盯住对口帮扶,推动“闽宁协作”在宁夏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指引并躬身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连续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汇报,连续6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连续6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6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还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反贫困斗争的伟大事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一)

  看真贫的故事—

  “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

  2020年春天,中国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

  在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战“疫”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还挂念着一件大事。

  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为了既保障防疫安全,又能把党中央精神准确、快速传递到各地区各部门,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中西部22个省份一直开到县级。

  座谈会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向前看,300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千年宏愿梦圆今朝,何其激越!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来路,又是何等艰辛!

  在最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出摆脱贫困的一个个奇迹,立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是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掷地有声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面对这一奋斗目标,他深感责任重大——

  “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

  摸清贫困真实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便提出这个要求。

  一个多月后,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此前见过最大的官不过是乡长。那天,村支书顾润金来到唐荣斌家,说上面要来人视察,但没告诉他来人是谁。没想到来的竟是总书记习近平。

  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唐荣斌紧张得把准备了一宿的话全忘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考察目的是“看真贫”。他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说:“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为了解我国现在的贫困状态和实际情况。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所以走得远一点,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实的,才是值得的!”

  家里几口人,兄妹几个,家里有几亩地,收成咋样,农村合作医疗咋样……看真贫、察实情,总书记一句一句问得十分仔细。

  灶台上的铁锅还冒着热气。总书记揭开锅盖察看,只见里面蒸着馒头、玉米饼子、红薯、土豆和南瓜。

  唐荣斌老伴从锅里拿出一块蒸土豆递给了总书记。总书记掰了一块放在嘴里:“味道不错!”还让同行的人都尝尝。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一个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体察百姓疾苦,细辨贫困症结。像发生在骆驼湾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二)

  账本的故事——

  “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湘西一座普通的小村庄。

  阜平之行一年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总书记到十八洞村那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

  村民石拔三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他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村民施成富回忆道。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们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又算起增收账。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习近平总书记问。

  “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告诉总书记,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经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总书记问。

  “7个,就是‘脱单’的大龄青年7个。”郭建群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系列报道我都在看,看后也很欣慰,本身也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带着自己对几个农牧区学校进行调研的成果来到北京,希望在全国人代会上为改善乡村教师师资力量建言。

  在青海代表团审议中,她直言不讳:“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教师力量薄弱。”

  坦率的发言,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只有打破“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才能展翅高飞。

  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马太效应”的案例并不鲜见——越穷的地方就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

  这种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深感痛心——

  “我到一些贫困地方去看,有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还在家里待着,没有上学。贫困地区教育一定要搞上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上大学的机会,再过十年八年能够成为致富能手,起码有本事挣到饭吃,不至于再过穷日子。”

  只有教育,能让贫困地区插上腾飞的双翅,实现“弱鸟先飞”的梦想!

  为了“扶智”,他看实情——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重庆大山深处的中益乡小学,仔细察看师生食堂的餐厅、后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为了“扶智”,他想办法——“对贫困山区,要乡村教师进去,或者让孩子们在外面寄宿。对实在太偏远的,可以不搞集中住宿,为了到寄宿点,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很不安全。可以派教师进去,把待遇搞得好一点,搞轮换制,把这样的经历作为教师提级的一个重要依据。”

  为了“扶智”,他提期望——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谆谆叮嘱年轻人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弱鸟可望先飞”的信念和志向让变化悄然发生——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不加油干,我们就对不起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朴实的村民异口同声。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当年讲的这句话真的灵验了!”乡亲们笑着说。

  小小的村庄,一年一个样。蜘蛛网悄悄爬满往日香火旺盛的小庙。“靠烧香是拔不了穷根的。”一位村民说,也不能等救济,大家要一起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谁上了脱贫志气榜、光荣榜谁就行。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讲过这句话:“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摆脱贫困,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题中之义。

  (五)

  县委书记“返岗”的故事——

  “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

  不久前,一张“五位书记同框”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

  淅沥春雨中,正在陕西秦巴山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正在劳动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远山如黛,茶园如画。从党的总书记到基层党支部书记,人们看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扎根泥土、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也看到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所在。

  时光回溯至5年前。

  2015年11月,北京京西宾馆。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

  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些肩负脱贫攻坚重任的“一把手”们,向党中央立下了“军令状”。

  军中无戏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省里向中央立“军令状”,地市向省、县向地市也要立下“军令状”,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

  这次会议召开后约半年,2016年6月3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召开了一次县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上级决定,潘东旭同志不再担任县委书记。此前,他已任六安市委副书记。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12天后,潘东旭同志又回来了——职务还是六安市委副书记、金寨县委书记。

  原来,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考察,明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潘东旭同志“离任”又“返岗”,正是总书记亲自作出的指示。

  “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徐海成家,县委书记郝富国指着德胜村第一书记苏会彬向总书记汇报:“这是省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引进光伏扶贫项目、打井修路、联系科研院校开展农技培训、加强基层党建。”

  “我们的目标是‘不脱贫、不脱钩’。”苏会彬接着向总书记汇报,他2016年2月份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每个月都要在村里干上20多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些举措都有了,关键是要夯实,发挥实效。第一书记要真扶贫,扑下身子在这里干。

  苏会彬记下了这些话。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这是总书记始终坚持的观点。

  他多次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对于第一书记如何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给他们支招: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

  贫困地区干部工作辛苦,总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他暖心地问候第一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他视频连线人民日报派驻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第一书记,了解工作情况,并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致意。

  “要关心、关爱、关注他们,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激励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下,自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现在岗23万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六)

  路的故事——

  “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中国减贫之路的特别之处何在?”

  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罗世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探寻答案,只有回溯走过的路。

  50年前,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地上沟壑纵横,习近平同志亲眼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

  “知青刚去时,还有些粮食供应,后来要靠自己劳动,跟老百姓一样,就挺紧张的了。”多年后习近平同志仍记得,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刚开始,知青脑子里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后来,我们自己落到快去要饭的地步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主动帮着出去要饭的人开路条、开介绍信。那会儿,这些现象让我们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几十年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对全世界坦陈了自己当年质朴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正是走过这样艰难的路,向贫困开战的决心才会如此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千千万万个“梁家河”旧貌换新颜——“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山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30年前,下党的山路蜿蜒崎岖,习近平同志着手探索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

  “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习近平同志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

  当地百姓自发来到路上,每隔上两三里就摆上一桶一桶用土药材做的清凉汤,让习近平同志一行消暑。

  “虽然很累,但我很感动。”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现在他们还会说,当年习书记到过下党乡。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上任时路上走了半年。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今天,千千万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正坚守在最贫困的地方,进村入户、一人一策,找准“病根”,拔掉“穷根”。

  两年前,四川大凉山的山路崎岖险峻,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去到那里,给那里的彝族群众带去关怀和希望。

  开门是悬崖,背后为绝壁——大凉山深处,阿土列尔村人祖祖辈辈对“路”的形象认知,是从一道道绝壁、一道道天堑开始的。

  公元前130年,汉朝使节唐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意欲修建西南夷道而“不成”。夷道艰险,难于登天。这里的村民们用木棒和藤条在最险要的地方编成藤梯,这些“天梯”就是他们抗争命运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电视新闻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后,总书记的心里“稍稍松了一些”。藏在云端的“悬崖村”办起旅游,招揽客人;忧心忡忡的父母,从此不再为儿女的上学路担惊受怕。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为亿万人民打通奋斗之路——

  “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此刻,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奋力冲刺时不我待。

  “我多次讲,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面对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等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清醒冷静、沉着应对。

  从初到梁家河的知识青年,到为国为民夙夜在公的人民领袖,习近平同志走过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走过覆满冰雪的乡村路、走过滚滚麦浪间的田野小道……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今天,他正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赵承、霍小光、张晓松、侯雪静、林晖、施雨岑)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20日 01 版)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1214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