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可心
这是一盘以“弱禀赋”开局的产业对弈。
从资源禀赋看,湖南发展新能源产业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凭借“技术先手”与“集群棋势”,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棋局中从容布局,形成从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
棋至中盘,挑战未歇。面对国际关税壁垒层层加码,国内“内卷”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挑战,湖南如何运子取势,将阶段性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真正推动新能源产业“上台阶、走出去”?
技术补资源:崛起新能源材料高地
全国新能源产业的激烈角逐中,湖南的起跑线并不占优。今年临武发现大型锂矿资源前,湖南对锂、镍、钴等事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在储能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却硬生生在电池材料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
走进宁乡经开区的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数米高的不锈钢锂电池电解液配制釜,高纯原材料在全封闭原料罐中静静流淌,经过精密配比、混合、检测,最终自动灌装。
“电解液就像锂电池的‘血液’,是电池充放电、维持生命的活力源泉。”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俊华说,小米汽车的电池,使用的就是法恩莱特生产的电解液。
法恩莱特仅是湖南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湖南新能源产业的“材料逆袭”,靠的不是资源禀赋,而是“技术补资源”的创新路径。
在中伟新能源公司超大规模前驱体研发试验车间,摆放着数千台套行业领先的精密设备。在智能化研发车间,小试、中试、量试均有科研人员在做试验,从研发成果到规模量产全程清晰可见。
中伟新能源2017年落户长沙,次年投产后携手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
在“技术多元化”战略下,中伟新能源已实现镍系、钴系等材料体系全覆盖,并大规模量产,成为我省首家产值过百亿元的先进储能材料企业。
在湖南,一批企业像中伟新能源这样,走产学研用一体化之路,引领先进储能材料“抢跑、超越、领先”。
湖南阿斯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的企业,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创始人侯拥和毕业于中南大学,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也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组成。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唐有根介绍,中南大学的新能源产业从业者号称“十百千万”:10个以上二级学院,100个以上科研团队,1000名以上研究人员,10000名以上校友。
“从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度来说,湖南达到了全世界最高密度。”唐有根称,雄厚的人才优势,让湖南先进储能材料研发跃居领先水平。例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制造技术”“镍氢动力电池贮氢合金生产关键技术”等顶尖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做强产业链:链主吹哨、链企报到
2024年,湖南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7.1万辆,排名从全国第八跃居第五。今年一季度,更强势跻身全国第四,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增长曲线。
湖南新能源车如此亮眼,凭什么?
答案,就藏在一条强大的本土产业链里——从电池、电驱到电控,这些电动汽车最硬核的部件,都打上了“湖南制造”的鲜明烙印。
近10年来,湖南稳步崛起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在电池领域,湖南裕能、法恩莱特等企业,覆盖了从正极材料到电解液等多个关键环节;电驱系统领域,中车电驱作为行业代表企业,凭借其在轨道交通电驱动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成功实现了跨界技术应用与创新;电控领域,以时代电气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能力。
目前,湖南已聚集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北汽福田、中车电动、北汽株洲、吉利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
这一产业链生态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湖南在新能源材料与储能赛道前瞻布局所积蓄的集群力量。
“福建宁德,湖南宁乡”,新能源材料“双宁”格局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锂电池包括四大主材,产业链缺什么,我们就引进什么。”宁乡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图索骥”,围绕已有“链主”的上下游进行“填空式”和“补充式”招商。
正极材料行业排名前10的巴斯夫杉杉来了;拥有80余项负极材料专利和自有技术的中科星城石墨来了;隔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材锂膜来了;为比亚迪生产“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也来了……
眼下,从正极前驱体到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再到电芯及电池回收,一大批先进储能龙头企业落户宁乡,形成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今年1至5月,全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465.99亿元,同比增速17.6%。
在新能源这样链条长、技术密、资本重的产业竞争中,宁乡通过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构建“链主吹哨、链企报到”的协同创新生态,构筑起“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优势。
今年,湖南将继续壮大比亚迪、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弗迪电池等链主企业,布局建设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固态电池等一批中试平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突破7230亿元,新增2家百亿级企业、2家两百亿级企业。
加快走出去:努力开拓增长新空间
在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1小时可下线约90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电池隔膜。
“一张锂电池隔膜,厚度只有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精益副总监兼基膜工厂经理周华荣说,锂电池隔膜的厚度和孔径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等,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隔膜是越薄越有“锂”。
2024年9月,美国将我国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调至100%。国内新能源车也“卷”声一片,竞争者众、打价格战,压力向上游电池厂商传导,锂电行业“内卷”加剧。
面对贸易壁垒与国内红海的双重压力,中材锂膜选择的破局之路是——出海。
今年上半年,中材锂膜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规划建设8条先进涂覆隔膜生产线,将打造年产能达6.4亿平方米的湿法涂覆隔膜生产基地。
像中材锂膜一样,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主动“走出去”,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口业绩。
今年前7个月,湖南省电动汽车出口73亿元、同比增长8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6.7亿元、同比增长104.6%。
长沙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仅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贡献了全省电动汽车出口额超五成,同比增长95.7%,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量增加了15.1倍,成为强劲增长点。此外,湖南安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充电技术积累,推出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产品,对美国、德国出口分别增长73.7%、71.3%,显示出湖南新能源产品在多元化市场上的竞争力。
大步“走出去”,湖南新能源产业不仅赢得了资源与市场,更向全球传递出湖南制造的可靠品质与开放姿态,吸引更多国际高端项目、先进技术“反向落户”,与湖南本土产业链形成共振共进的全新格局。
中材锂膜落子欧洲,比亚迪驰骋海外,安克创新深耕欧美市场……面对全球市场的惊涛骇浪,“出海”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湖南新能源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这既是突围当下困局的“解压阀”,更是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航道”。
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抢占制高点
宁乡经开区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实施,新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契机。湖南紧抓时代机遇,前瞻布局、快速起跑,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格局中奋力抢占制高点。
以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宁乡经开区瞄定储能产业领域,借助中南大学等创新资源驱动,前瞻性布局储能材料。在先进储能材料全产业链的搭建中,园区积极遵循“引龙头、补短板、锻长板”的策略,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串珠成链,引进60多家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企业,形成从上游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包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全省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构建起全省唯一、国内领先的完整储能材料产业链。
以创新链建设厚植技术优势。新产品方面,湖南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产品开发,推动固态电池、氢能等新赛道和新能源技术跨界融合。新平台方面,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支持长沙新能源研究院等中试平台、基地加快实体化运行。新生态方面,持续引进新能源人才,加快新能源产业子基金运行,推动优化基金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以服务链升级营造良好环境。湖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项目全程代办、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提供从签约落户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精准施策、要素保障和创新服务,湖南正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