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1、完善宏观调控,稳定经济运行,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500亿元,增长11.5%,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1%、15.4%和10%。投资领域,突出加大资
金投入。争取国家各类建设资金362.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增长21.2%。常张高速、武广客运等项目相继竣工或开工。生产领域,突出改善供给条件。公路货运量、发电量、用电量分别增长10%、4.2%和11%,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14.9%。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7823万亩,总产571亿斤,增加9亿斤。消费领域,突出培育消费热点。旅游总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1.1%和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增长14.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
2、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三化进程,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优势产业集中度和支撑作用不断提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5%;华菱集团等8户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4%。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断扩大。166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400亿元,连接基地1200万亩,带动农户490万户。重点地区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62.1%,长株潭经济增长13.4%;湘西地区增长10.8%。全省城镇化率37%,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利润170亿元左右,增长10%。财政总收入738.5亿元,增长21.7%。
3、强化市场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改革开放出现新亮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省属国企改革实施面近40%。提前免征农业税,开展了21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6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了《湖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金融、财税等改革有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8.9%,提高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6.1%,世界500强在湘投资企业达38家。引进内资增长37.6%。进出口总额增长10.4%,其中出口增长20.9%。
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呈现新气象。八件实事顺利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6万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268.1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2230公里。其它考核项目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和7%;2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超过低收入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地方普通高校招生增长20.7%,对175万贫困学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两免一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100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增加409.5万人。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2.3和7.1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
总的看,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指标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五”目标胜利实现。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2%,超过预期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翻了一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0亿元,超过计划1200亿元;累计引进外资83亿美元、内资1778亿元;新增高速公路954公里,电力装机471万千瓦。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但必须看到,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工业化任务艰巨、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不容忽视。当前面临的突出困难:一是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主要农产品价格处于下行态势,而农资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减弱了惠农政策效应。今年依靠政策减负增收空间不大、年景尚难预料,农民增收困难较多。二是工业增效压力较大。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国家将加大相关产业调控力度,我省工业总体运行环境可能趋紧。三是社会发展领域困难较多。对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与其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收入分配、就学就医、土地征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任务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率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认真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洞庭湖及四水治理、皂市水利枢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实施饮水安全、沼气普及、改水改厕、农网改造完善工程。加快141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抓好韶山五个示范工程的规划和起步。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能力。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推进42个优势产业带重点县、10个万亩(万头)标准化种养生产示范片建设。加强动植物防疫等体系建设。完善5大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抓好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试点。三是着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实施百万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工程,抓好省市县三级职业培训基地及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对湘西地区贫困劳动力继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计划。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支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一是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优势产业。预计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左右。争取长丰技改、涟钢硅钢等项目尽快投产,泰格林纸怀化40万吨木浆等项目尽快开工。同时,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二是以特色园区为依托,加速产业集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配套环境。抓好3个国家级开发区、株洲欧洲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做好开发区清理整顿和审核工作。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素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自主创新。支持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规划布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超级稻、碳碳复合材料等产业化进程。四是以生产服务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发展现代流通业,抓好现代粮食物流、常德桥南市场等项目。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业。
(三)加大投入和扩大消费,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一是引导投资稳定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0亿元。在积极争取国债安排、引导信贷支持、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多地引进民间、省外和国外资金。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安排省重点工程49项,年度投资550亿元。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继续强化投资监管。二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确保石门、湘潭、岳阳华能电厂二期等年内全部投产,加快鲤鱼江B厂等项目建设,争取益阳电厂二期等尽快开工,抓好一批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交通:争取长潭西高速等项目年内完工,抓紧邵怀、怀新等高速公路及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建设,争取湘潭至衡阳西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城建:抓好天然气管网、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信息化:抓好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和农村通信扶贫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金财、金审等电子政务工程。三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一号”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12个养老服务示范项目。改善消费环境。推进个人、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估试点,鼓励汽车、住房、助学等消费信贷。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各类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开拓农村市场,鼓励企业开发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引导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
(四)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招商引资,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预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20%。积极开发、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对战略投资者项目实施“一家受理、全程代办”。优化投资环境。办好中部投资洽谈会。落实港洽周、高交会等签约项目。加大利用国外贷款力度。二是对外贸易,突出优化出口结构。支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加快郴州出口加工区及一批出口基地县建设,争取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尽快获得国家批准。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省内短缺资源,支持优势企业跨国经营。三是区际合作,突出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全方位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继续加强泛珠合作。
(五)培育经济增长中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支持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按照“四个一批”发展思路,加快“一点一线”地区发展。力争长株潭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实施长株潭基础设施一体化10大标志性工程。二是扎实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加快第一批168个产业项目建设,继续组织“企业家湘西行”活动。加大扶贫开发,计划投入扶贫资金12.5亿元,4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超过低收入线。三是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在洛湛铁路、潭邵、长常张等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培育更多经济强县。
(六)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国企改革,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三个一批”改革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力争完成80%左右的改革任务。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土地和矿业权市场。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尽快出台《湖南省政府投资条例》。加大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和力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快政务公开。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利用。支持重点行业降低耗能,力争重点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园、株冶、智成化工的试点工作,争取永兴“银都”、岳阳纸业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抓好矿山生态恢复,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项目建设。启动清水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岳塘等地和湘西电解锰行业的污染整治。抓好冷水江等采煤沉陷区治理。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湖南。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五项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30万人。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资助困难学生等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加快6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三是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抓好“三馆一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是继续办好八件实事。围绕就业、就学、就医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继续办好8件实事,真正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