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合力推动信息归集共享“邵阳速度”—— “信用湖南”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日期:2016-11-29 00:00

  □ 本报记者 邢成敏 程 虹

  2016年9月,以“一库一网一平台”为核心的邵阳市信用信息系统建成并实现与省级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

  2016年10月底,邵阳市46家成员单位累计实现报送“双公示”数据3.7万余条、公共信用信息数据384万余条,报送数量和质量居湖南省各市州首位。

  短短月余,“敢闯敢拼”的邵阳人就为信用体系建设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

  短短月余,“求实图强”的邵阳人就再次向世人演绎出了“邵阳速度”。

  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今天,“邵阳速度”无疑是春天里的故事,值得赞许和传唱,“邵阳速度”背后的邵阳经验,更是值得总结和推介。为此,本报记者特深入邵阳,以探究“背后的故事”。

  凝聚合力形成推力

  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是基础。

  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涉及各个职能部门,作为同级的发展改革部门,如何才能推动各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并实现信用信息的完整记录归集?

  这显然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可喜的是,邵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早在2015年6月,邵阳市政府就专门调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市直46家单位为成员单位。制定出台了《邵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对未来5年邵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给出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编制了《邵阳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市直46家单位为首批数据报送单位。

  邵阳市委专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拟重点推进的重大专题改革事项”;在刚刚结束的邵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龚文密在报告中指出:“建立诚信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机制,引导人们把守法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实行失信发布制度,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者形成社会联防和互联互动的协同监管网络,使其寸步难行,形成扬善抑恶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

  邵阳市政府领导多次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调度工作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按规定需要报送数据的单位,邵阳市要求其明确信用数据报送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并按照《邵阳市社会信用体系成员单位数据报送清单》的要求,将信用数据及时报送到市信用办。市信用办每月对数据报送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通报和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批评,同时将考核结果报送市绩效办。

  软要求成了硬指标,邵阳市直各部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力度和积极性大幅提升。现如今的邵阳,“我要报”已成为新常态。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中院等单位还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上级部门“要数据”。

  作为牵头部门的邵阳市发改委,也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力争与市直各部门形成发展合力。市信用办建立了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组织成员单位会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工商、质检、税务等信息采集量大的部门,构建了无障碍沟通机制;建立了QQ工作群,随时与各单位沟通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员开展了系列培训,促其更好更快熟悉系统和准确报送数据。

  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现如今邵阳信用体系建设的这艘“大船”,在领导重视部门合力推动下,正开足马力加速起航。

  部门联动推动完善信用信息

  “应归尽归、应示尽示”,无论是在邵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文件里抑或是在市政府领导的发言材料里,记者看到最多的一个词非它莫属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邵阳市对推进并完善信用信息的决心。

  据了解,为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邵阳市一方面“拓面”,即增加数据覆盖面。他们要求各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不仅局限于邵阳市区范围内,还要扩大到市辖所有县市区;另一方面“增量”,即增加信源单位数量和增加信息类别数量,他们将市社会信用体系成员单位从最初的34家扩大到了46家,同时要求每个单位要尽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信用信息,涵盖的信息类别应该要包括但不限于“基本信息类”“行政许可类”“行政处罚类”“荣誉类”“司法裁定类”等多方面;再一方面就是“提质”,即提供准确完整的信用信息。他们要求各部门在提供信用信息时,要尽量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报送数据的真实性、报送格式的准确性,特别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自然人的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用信息不能为空。

  “明年我们将推动县区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届时将实现市县信用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据邵阳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志红介绍,邵阳市下阶段将着力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并积极推动信用信息的应用,除基本满足社会各界对信用产品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外,还将积极推动基于信用信息大数据的行政决策、行业管理、银行风险防范等多方面的应用。



部门合力推动信息归集共享“邵阳速度”—— “信用湖南”系列报道之二

975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