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在厦门开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周海兵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两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化营商环境、稳定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开放融通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国投资者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论坛上,法规司发布了2025年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湖南省株洲市《创建“三多”破产重整机制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案例成功入选。
湖南株洲创新打造“多视角识别企业价值—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多维度打造服务体系”的破产重整机制,开展基层法院破产审判工作,先后帮助22家企业重获新生,重整成功率达84.6%,盘活资产500多亿元,带动就业2300余人,税收贡献超2亿元。
一、多视角识别企业价值,探寻重整之机
运用多重视角交叉审视企业,深度挖掘潜在优势,精准识别企业挽救价值。一是在企业画像中初步识别。从“企业家、投资人、市场需求、社会共识”四要素评估企业重整价值,重点考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潜力、投资方的参与意愿,以及企业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性、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等。二是在预先重整中深度识别。对初步识别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推行预重整,设定3—6个月预重整期用于市场化协商,通过开展债权申报审查、资产审计评估等工作,深度识别并检验重整价值及可行性,将条件成熟的企业导入正式重整程序。三是在程序转换中动态识别。秉持“多重整救治、少破产清算”理念,以听证会、专家研讨等方式动态研判挽救价值,科学测算对比清算与重整状态下的清偿率,结合实际灵活采取清算、重整、和解等不同法律程序,积极引导7家企业由清算转入重整、和解程序,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法院组织重整听证会研判企业破产重整的挽救价值
二、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拓宽重整之路
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输血供氧”。一是债权人再投资,化对立为合力。鼓励债权人继续投资,制定符合债权人需求的激励方案,推行“投新资化旧债”方式并依法充分保护再投资权益,华晨公司重整案成功引入全国单笔最大金额12亿元共益债融资。二是兜底拍助筹资,化存量为增量。为避免破产企业资产贱卖,事先确定兜底买家后挂网竞拍,最大限度提升资产处置价值,中康公司重整等案以此方式获取高额资金投入。三是建平台扩融资,化危机为商机。打造破产投融资线上平台,发布“破产资产库”、“投资人招募公告”等讯息,提供法律咨询、项目推荐、评估询价等集约化服务。2025年以来,已有20余家重整或和解的企业通过平台获得社会资本融资。四是产业链帮注资,化风险为共生。主动对接重整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追加订单、注资帮扶、合作经营等方式,为重整企业打造新的解危路径,远大水泥公司依靠上游煤炭企业的投资实现重整目标。
引入全国单笔最大金额12亿元共益债融资
三、多维度打造服务体系,稳固重整之效
构建重整新生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助力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一是回应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重整程序终止后持续关注企业需求,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债务结构、核心诉求等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服务,帮助扫清资金支付、资产过户、项目审批等障碍。二是深化府院联动,提供集约化服务。开展“法治保障护营商”行动,推动法院与住建、税务、市场监管等10余个政府部门高频对接,撬动产业链办公室、商(协)会等多方资源共同服务企业发展。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提供长效化服务。出台“云解纷平台全覆盖”等17条具体举措,通过法律宣讲援助、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涉企执法检查等行动给企业吃下“定心丸”。近年来,先后帮助一批重生企业召开联席调度会议400余次,协调解决堵点问题1300余个。
府院联动破产重整企业服务专班走访重整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