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提出20年: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2024年11月28日补齐最后285公里缺口后,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8月15日,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一系列重要数据、最新成果的发布,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海兵表示:“5年来,各部门各地方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双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家层面出台了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部门层面制定了12个分领域分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金融、标准、消费等30余项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区、市)都出台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中国积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已培育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中国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5.9%提高至19.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中国将“绿色、清洁、低碳”融入交通强国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
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出口国和投资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42个国家签署项目文件,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5年来,我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自然生态固碳增汇效能提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周海兵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780公里、滨海湿地约5.3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长至3.03万公顷、提前完成“十四五”红树林营造目标任务;协同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治理废弃矿山超35万公顷……自然资源部聚焦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效。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系统治理、“两山”转化、社会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一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10个,主要以江河湖泊流域、重要山脉等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要素,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涵盖废弃矿山、生产矿山两类,展示了统筹政策和资金、发展“生态修复+”新业态、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以及矿山企业依法履行“边开采、边修复”义务和源头防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三是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展示了沿海地区协同开展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海洋保护修复生动实践,体现了拓展亲海空间、促进人海和谐的显著成效,诠释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浙江省杭州市,正在构建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秩序美新格局;我国大陆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曾经人迹罕至,经过全面巡查、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现如今成为夏日避暑、冬季赏雪的旅游胜地;北京清河,经过多年的系统治理,从昔日的黑臭河变成家门口的清水河,吸引大批市民采风摄影、骑行漫步,真正成为百姓乐园;福建省厦门东南部海域,将环岛路打造成山海交融的诗意长廊、城海共生的秀美画卷,向世界讲述美丽厦门故事……美丽城市、美丽乡村蓄势待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持续推进,一系列鲜活实践正不断涌现。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谋划推进落实美丽中国建设“1+1+N”政策举措。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介绍,其中第一个“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第二个“1”,是《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N”是指分领域、分板块的行动举措,目前已经出台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以及科技、金融等领域20余项行动方案。
同时,在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中,生态环境部持续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国家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芳林介绍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重要成果:东部歼灭战片区,“绿进沙退”态势明显加快;中部攻坚战片区,区域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片区,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2024年11月28日补齐最后285公里缺口后,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展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APEC蓝”成为“常态蓝”,到“千园之城”推窗见绿,从能源结构“去煤化”到绿色经济蓬勃兴起,北京为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北京案例”。
如今的北京,市民手机里的“空气质量App”不再频繁弹窗预警,“晒蓝天”成朋友圈日常;周末到永定河岸边露营、潮白河旁骑行已成为家庭休闲标配,“呼吸清新空气、亲近清水绿岸”从期盼变为现实。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这得益于北京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钉钉子”精神治理污染顽疾。“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65.9%,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介绍,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全线贯通入海,形成了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的绿色滨水景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着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到5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0.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解决燃煤污染问题,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比20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率先实践地。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介绍:“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到建设美丽浙江大花园,再到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率先走出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一系列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浙江坚持开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生态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徐文光介绍:“20年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38%、92%和4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浙江以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5.7%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生产总值。”这些数据就是浙江绿色发展的最好的注解。
浙江坚持不断拓展全球交流合作,发出浙江好声音、讲好生态好故事,积极打造一系列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实践成果。徐文光介绍,“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湖州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嘉兴、绍兴等地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彰显着科技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核心驱动力。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系统解决了从源头到龙头、城市到农村、监测到管控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支撑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解决了160多个被列为生态修复工程“禁区”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我国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科技迈入世界领先水平;“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突破我国海上风电安全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创新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推动我国海上风电由“跟跑”到“领跑”……
在此次活动现场,2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20项重大科技成果向公众展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这20项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奋力建设科技强国的一座座丰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