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点如何成为发展新"引擎"?专家学者这样说

发布日期:2019-04-25 14:30

  导读

  今日之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正加速转换,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产业项目建设风起云涌,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蓄势而发,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挺立潮头,城乡环境基础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生机无限……《湖南日报》日前刊发“晨风”系列文章,分析解读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振了全省人民发展信心。

  如何推动这些新增长点更好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建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

  加速湖南高质量发展

   

  △位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中南大学新校区。(资料图片)

  邓子纲

  《湖南日报》近日刊发“晨风”文章,提出全力建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推动其成为湖南经济强大的新增长点,在全省引发热烈反响。

  “世界上以产业而兴的城市有盛有衰,唯有以教育而兴的城市永不衰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发展应着眼科教融合、落子产业振兴、拓展服务创新;应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策源、以成果转化为主线,充分激发科技城内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1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应着力规避“产业空心化”“园区房地产化”“房地产虚火化”旧有路径,发挥内生潜力、培育新增长点,从而助力湖南加速高质量发展。

  具体说来,当前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应从以下多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向管理要“效率”,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在经营管理层面成立独立运营的“管委会+公司”,推进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公司化考核。加快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坚持校地风险共担、分工共建、利益共享,调动高校参与规划设计、整体建设、产业布局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探索创新城内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流程与模式,以“生产要素建设-孵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支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项目”为主线,推进教学实践化、创业专业化。

  二是向创新要“效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米”。建议借鉴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模式,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赋予相关单位在创新成果处置及收益上更大自主权。建设卓有成效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并配套税收等多方面系统性、协同性制度调整,创造良好转化环境。整合全产业链资源,鼓励中小微企业承接最新技术成果,设立中试(容错)资金,由政府主导试制、鉴定等前期工作,从而实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可由科技城管委会财政出资设立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券,用于企业战略咨询、上市挂牌咨询辅导、科技金融、高企认定等服务,推动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三是向孵化要“品质”,推进平台服务向“保姆式”“妈妈式”转变。建议借鉴上海、深圳经验,将对“双创”者实行事后补贴调整为事前资助。积极实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孵化器战略”,整合政府、高校、孵化机构、企业力量,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平台,由知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提供实战型“双创”服务。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站+APP)、产业孵化大数据平台,强化创业者与市场 “面对面”。鼓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直接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孵化贷款、成长贷款、集合担保信贷、投资参股等多种金融创新,建立优质企业融资“蓄水池”。

  四是向企业要“成长”,推进独角兽企业成为“参天大树”。建议聚焦城内基因工程和生命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储能材料等核心产业,制订独角兽企业成长计划,由管委会建立潜力企业大数据平台和成长档案,强化经济数据分析、监测,提供实时动态提醒。规划一定年限内培育独角兽企业、种子企业、瞪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若干家,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与后备体系,率先打造湖南独角兽企业生态链。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重点,创设“培育贷”“过桥金”“周转金”等融资模式,完善科技城股权投资服务体系。

  五是向高端人才要“生产力”,实现既“筑巢引凤”又“固巢养凤”。建议采取给予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激励和虚拟股票等多种模式,加大对科技城内核心高端人才的激励。集中资源开展国际创新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工作,建立国际人才项目合作机制。加大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子女入学名额配比、购房租房补贴、落户等专项政策制定。在产业载体及产业核心聚集区围绕高级人才需求重点加强文化、休闲娱乐、商业等配套。编制《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人才发展年度报告》,为高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分析、预测与引导。

  六是向知识产权要“财富”,推动产权质押融资变现。支持科技城内企业加快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更多金融机构在城内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建设高水平服务平台,使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更便捷高效。对硬核类科创企业降低贷款基准利率与相关费率。完善知识产权信托及法律制度,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科技成果检索、评价、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实现无形财富的“有形化”。

  七是向“新基建”要“效能”,推动“补短板”“稳增长”。根据大学科技城“5+3”的产业格局,应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NB-IoT)、5G、北斗等新网络建设,提升数据信息服务水平,强化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推进智能化城市建设所需的节能环保、智能效能、输配电、地下空间、城际交通建设。加快完善城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计量、智能物联网、智能车联网等行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把握媒体融合发展机遇

  实现“中国V谷”美好愿景

  沈贤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对标中关村,高起点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努力打造领先全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媒体融合新地标,是我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截至目前,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已吸引260多家企业注册落地,2018年贡献产值超过400亿元,跻身全国首批五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行列,成为蕴含着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的湖南经济新增长点。

  步入媒体融合大潮方兴未艾的新时代,如何把握融合发展重大机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产业裂变效应,已成为将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打造成“中国V谷”这一美好愿景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引领长沙乃至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添砖加瓦。

  ——坚持融会贯通,建设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园区。

  要确立园区“广而全”、园区内企业“专而精”的发展思路,围绕数字视频、创意设计、文化金融、版权交易等核心业务板块来融通资源,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集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保障于一体的专业化高端园区,为客商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使其获得最佳投资收益。

  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提前规划布局、着力补足短板,实现视频文创产业链条的全覆盖。鼓励入园企业努力实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行业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实施项目引领,打破壁垒,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是数字信息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聚集区,现有条件下,单个企业在投资规模、设备、技术储备、资金等方面难以做到全方位领先,在承接大型项目时难免受到制约,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项目的思路,鼓励参考高校项目制模式,支持多家企业共同申请、承接和实施项目。

  要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创新合作方式。既可以采取某个企业主导、其他企业共同参与的企业合作模式,也应加强园区与省内高校,特别是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还可采用某个主持人负责、其他企业抽调人员共同参与的项目负责制模式。不管哪种方式,其主要目的都是打破壁垒藩篱,实现园区内各类资源的最优化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实现创意火花的充分碰撞,促进创新源泉的全面涌动。

  ——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多层次融媒体人才支撑体系。

  视频文创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并不是投资越多就越占有优势,而是谁更有创意谁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没有人才聚集,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人才延揽方面,要充分整合省市区人才引进政策,关注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实现城中有园、园中有城、产城融合、宜业宜居,以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深入了解国际视频文创产业前沿动态,瞄准视频文创市场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依托省内高校在信息技术、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大批高端专业技能人才;强化校企合作,探索成立马栏山视频文创学院,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园区从业人员量身订制视频文创全产业链课程,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优化服务保障,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体制机制、管理运行、资本运作等园区服务领域,要加快推进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发展“一个通知、六项配套”的落实,把省市区对园区的支持化为切实可行的举措和不打折扣的行动,防止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空转。

  应进一步简化“精明增长”“智慧园区”“空中连廊”和“国际社区”等专项规划的审批程序,争取早日实现“一站式审批”或者“审批不出园区”;构建全网络化审批系统、服务体系、办公体系,提高审批效率和工作效率,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加快构建行业资源信息系统,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精准引导,帮助企业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难题;探索设立视频文化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孵化入园企业的优质文创项目,增强园区内生性产业发展动能,获取可持续的动态收益,摆脱传统园区以租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县级融媒体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正当时

  熊鹰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事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人民福祉。日前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昭示了省委省政府抢抓历史机遇、直击民生痛点、打造新增长点、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旨,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可增加清新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既能拉动有效投资、扩大最终需求,又能促进技术升级、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六稳”部署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支撑。只有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优化“生活空间”,从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有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但任务仍然艰巨,目前还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亟待补齐的短板。短板意味着有发展潜力、投资机会,也是打造新增长点的重要领域。针对当前我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城乡不平衡、管理不系统、政策机制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补齐投资短板,助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平稳增长需要有效投资,拓展投资结构调整空间、扩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环保产业投资,应成为我省当前投资项目的重要发力点。在强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中,要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以市场引产业、以项目换投资;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将城乡环境基础服务纳入产业创新综合服务的重要内容;注重城乡结合,紧密围绕产业集聚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投资集中到成长性更好、效率更高、产业带动效应更大、社会效益更强的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聚焦民生痛点,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始终把让老百姓得实惠、城市发展得空间、人居环境得改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功能统筹考虑、资金总体平衡、效益整体提高、形象全面提升。在抓好安全供水、气化湖南、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等六大工程基础上,应高水平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要因地制宜,按照“对标”“提升”“补缺”三个类别有序推进“厕所革命”。要按照“持续提升城市区域水平,加快填补乡镇区域盲区”的要求,努力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使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症结。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将“源头严防”落实到产业规划、城乡规划和区域流域规划中,精准调控自然资源供给,强化集约用地,保障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融合发展。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为重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要强力推动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资源循环低碳产业、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各项投资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投用管理,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要创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生态补偿以及专家评估、群众听证等体制机制,扩大社会投资,确保各类设施建得起、转得动、用得好。加强政府在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划引导,如可将县域范围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打包”建设管理,也可整合供水和污水处理,还可将存量设施和增量设施“打捆”运作。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开发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金融产品与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高新技术的适用与推广,实现设施管理在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的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匡远配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湖南,正集中精力培育、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点对于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增长速度、联系效应等往往存在基准条件,那么农业能否成为新的增长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尽管当前农业仍然是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总增长的重要引擎,也能够成为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2017年,湖南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84万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估计占GDP的35%,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45%左右。

  进一步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应注重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全产业链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产业,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拓展农业产业发展新空间、新领域。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以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省产业融合可谓百花齐放:2012-2016年,全省休闲农业保有年均25%以上的增速,经营主体达到1.67万个,经营总收入320多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33县成为全国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智慧农业公共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农业物联网、农业移动互联等应用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等,都是农业农村新型发展模式的亮点。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侧”精准精细发力。新动能由供给和需求两侧共同组成,构成动力结构组合。一方面,农村有广阔天地和巨大的市场、农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大量对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正呼唤农业“隐性革命”。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共建共享,意味着巨大新增投资需求,也将助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赏花经济、民宿产业、养生康体等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可以说,大量新的增长点就在广阔乡野,正等待我们去发掘。

  以新农人创业创新为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推动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催生出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新的市场主体,给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当前,湖南应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构建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突出精细农业特色,调整农业结构,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推动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迈向“优质高效型”农业。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大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旅游品牌,推动“湘品出湘”。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基地创建,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

  二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以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为引领,推动要素融合、主体融合、功能融合、价值融合和产城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转型升级。围绕油茶、稻米、生猪、柑橘、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做强2至3条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链”思路,做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三是重点支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其进行整合,提高对产业链的话语权。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引导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政策体系构建。从科技、财政、金融、土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增进其与农业政策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农业政策的效率。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能力建设,优先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和部门合作机制、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等改革试验。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新增长点如何成为发展新"引擎"?专家学者这样说

789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