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绿色新动能 跑出集聚加速度——承接产业转移的湘南经验

发布日期:2018-11-30 00:00

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 实习生 唐欣颖


 


 

  □ 湘声报记者 陈尽美


 

  一栋栋厂房在大地上崛起,一台台机器在轰鸣声中运转……曾经远赴他乡打工的乡亲们成了家门口的产业工人,曾在沿海地区“淘金”的企业家们纷纷迁往湖南发展,三湘大地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活力。


 

  近日,国家批复《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超过半个湖南面积的湘南、湘西迎来了时代新机遇。


 

  7年前,湘南三市——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获批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7年后,这一示范区迎来了扩容——毗邻湘南的湘西,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获批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新军”。


 

  历经7年的积淀,湘南在产业发展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站在新的起点上,湘南、湘西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推进开放强省建设?连日来,湘声报记者走进湘南三市,感受这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新变化。


 

  高质量绿色发展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


 

  “衡阳已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时代,我们坚决淘汰污染环境、工艺落后、就业水平不高的企业,要把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融入到‘招商选资’的思路中。”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表示。


 

  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是衡阳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引进的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之一。2011年,乘着产业转移的春风,中兴网信成为衡阳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2013年,投资10亿元的中兴网信全球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开启了智慧城市样板试点建设之路。“数字衡阳”试点成功之后,中兴网信相关业务逐渐在山东、江西、江苏等省份的城市中推广开来。


 

  “从2011年至今年6月底,公司累计实现订货额约1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中兴网信总经理龙永兴介绍。


 

  在郴州,招商引资同样正从“粗放”走向“精准”。


 

  郴州经开区是湖南老牌产业转移园区,自2010年开始有许多沿海地区厂商入驻园区。“我们不是什么企业都招商,而是选择有实力、有诚信、有成功业绩、有技术支撑的企业精准招商。”郴州经济开发区党委副书记宋国忠介绍。


 

  近年来,郴州按照“实力、诚信、范例、团队”四要素要求,从严把关,慎重选商,围绕园区产业功能定位,精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围绕长期积累形成的产业基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商招商、打造产业集群。


 

  “一切都很满意,我希望最迟春节后就能搬过来。”11月21日,广州伟一胶粘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道礼赶到郴州经济开发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希望园区更早交房。半个月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此考察,对园区“一见钟情”。“我们属于环保型电子胶企业,各方面条件均符合园区入驻需求。”刘道礼介绍,正是缘于条件达标,其公司才有机会“插队”,抢到厂房。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郴州经济开发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的心仪对象呢?宋国忠介绍:“我们对企业招商入驻设置了四大门槛,一要是新材料主导产业;二要符合国家级园区的投资门槛,每亩投资250万元以上;三要有每亩每年至少15万元税收的产出强度;四是企业必须有核心技术,是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集聚优势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湘南三市诸多园区,有一个共同规律,那便是园区一般会从沿海等地产业转移一家龙头企业,利用其品牌效应,对整条产业链进行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直至形成产业集聚。


 

  郴州经开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厂房刚刚建成,便已落户10余家电子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类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位于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建滔(衡阳)实业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盐卤资源,已逐渐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盐卤化工基地,而且带动了恒光化工、达利化工等30多家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园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


 

  “在珠三角一带,衡阳县从事钟表行业的有近万人。希望能吸引更多老乡回乡发展,将衡阳县打造成全世界钟表行业的引领者。”湖南盛世威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灵军是位怀揣“钟表梦”的企业家。2003年,他南下广州创业。2015年,衡阳县政府“筑巢引雁”的利好政策,吸引唐灵军在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投资2亿元,创办了2万平方米的大型钟表产业园区和华中地区首家钟表文化博物馆,打造“工业+旅游”项目。在公司的带动下,引来了3家钟表制造上游企业从广州搬到衡阳。


 

  如果说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的钟表产业链正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那么,在郴州桂阳承接广东家居智造产业园内的家居产业,一起步便成燎原之势。


 

  湖南楚荣家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劲松是土生土长的桂阳人,在东莞从事家具行业20余年。2016年1月,在“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的号召下,他回到桂阳发展。“用工成本比广东大约低了三分之一,用地成本比广东低十五分之一以上,而且拥有交通区位及政策优势。”这些都对周劲松有实实在在的吸引力,他毫不吝啬地把这些优势告诉了在广东的同行们,并在朋友圈中进行宣传。2017年,周劲松的公司正式投产后,引来了100余家具企业到桂阳发展。


 

  目前,桂阳工业园正加强和广东家具智能产业园的对接合作,组织东莞、中山、佛山等家具协会将整条产业链转移至桂阳抱团发展,项目总规划用地2万亩,总投资2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聚集家具企业100余家,实现税收20亿元左右,吸纳就业5万人以上,目前已签约企业107家,首批15家企业已开工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 

  从保姆式到母亲式服务 


 

  当各地招商的优惠政策、配套硬件等都大同小异时,一座城市靠何来“抢”优质的企业或项目?很显然,是政府的服务,也就是当地的营商环境。


 

  在永州江华县有一则故事传为美谈。年产能达10亿元的贵德光电产业园,从2017年6月签约到开工、投产仅用了150天,创造了令人惊羡的“江华速度”。“按常规流程走下来,一般要将近两年才能投产。能有这样的效率,是因为政府为我们开了绿色通道,周六、周日也为我们办事。”在商场打拼多年的贵德集团董事长喻贵对此十分感慨。


 

  来江华之前,喻贵也曾去过省内外等10多个产业园区考察。他之所以选择江华,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关键因素。“从厂房装修、证件办理到路灯维修、厕所疏通,江华高新区给我们提供了母亲式的服务。”


 

  什么是“母亲式”服务?江华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过去的“保姆式”服务虽然细致但求回报,“母亲式”服务则提供的是不求回报的全方位服务。


 

  要承接好产业转移,有很多条件,其中对当地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在祁阳县的湖南凯盛鞋业,每天下午5点左右,下班的人流涌向公司大门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通了到各个乡镇的7条公交专线,方便了职工回家。


 

  作为一家来自广东清远的台资企业,凯盛鞋业在祁阳已经扎根8年,员工达8000人,公司总经理张维泰告诉记者:“当地政府不仅为我们开通了公交专线,还免费为公司进行员工技能培训、人员招聘等,所以公司能轻松招到员工,而且员工离职率只有3%,这让很多同行十分惊讶。”


 

  无论是在永州,还是衡阳、郴州,记者都遇到了很多企业家对不断改善、升级的政府服务点赞或道谢。


 

  近年来,郴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网上办”,做到了“不见面审批”“零跑腿”。郴州经开区在创新创业园之初成立了元贞创业服务公司,专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


 

  衡阳扎实开展“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深化“放管服”改革20条举措》《服务产业发展15条举措》,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让“墙内的事情企业管,墙外的事情政府办”。


 

  “入驻3年来,园区主动帮我们融资2800万元,还牵线搭桥为我们开拓市场。”衡阳桑谷医疗机器人公司董事长张建中介绍。


 

  “公司在成立之初,从深圳带来了50余名员工,没有办公场地,也没有员工宿舍楼,衡阳市政府为我们免费提供配套设施。对公司还予以‘一事一议’,为我们在人才引进、税收、技术支持与交流、咨询等方面搭建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公司总经理龙永义对各部门的优质服务表示由衷感谢。



释放绿色新动能 跑出集聚加速度——承接产业转移的湘南经验

976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