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发布日期:2023-11-15 10:39

 从9月15日开始,位于湘西南山区的邵阳,宣告结束没有国际贸易班列的历史,迈入全新的“口岸时代”。与它相邻的怀化,也早已打开山门,汇聚来自湘鄂赣等地的各种货物,从怀化国际陆港这条大通道,源源不断发往东盟国家……这是湖南近年来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扩大开放的生动写照。

  2020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湖南的重要使命任务,是湖南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三年来,湖南以改革的思路抓开放、以开放的视野促改革。湖南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了39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南进出口年均增速达18.4%,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国际贸易“朋友圈”扩大到2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湘企“出海”走进了111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规模均居中部第一,对非洲进出口年均增长31.6%,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湖南以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努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宏伟蓝图正在照进现实。

  持续夯实基础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10月,艳阳高照。面朝长江,站在岳阳城陵矶港高处,可见巨大的集装箱被缓缓起吊到江海轮上,码头上货柜车穿梭,港口一派繁忙。

  通过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湖南不断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从“不东不西”的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目前,湖南已形成水陆空铁一体、“东南西北”全方位“立体出海”的国际物流网体系:东接长三角,城陵矶港拥有千吨级以上港口码头泊位71个、1275公里干支航道;南连粤港澳大湾区,组建了全国第一条以对接非洲为特色的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向西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山城怀化与老挝有了“直通车”,运输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向北,中欧班列(长沙)开行数量近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满载工程机械、汽车等“湖南制造”的列车,12天可抵达明斯克;向上瞄准航空,长沙机场联动张家界机场、常德机场等,打造空中通道,从黄花机场出发,4小时可抵达国内外160个城市。作为内陆地区,湖南打造出全链条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持续升级开放平台。湖南致力于高标准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打造内陆地区会展高地,高效率推进“五好”园区建设,提升开放平台综合实力。目前已设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建有5个综保区、2个保税物流中心,叠加了13个进境指定商品查验场资质。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对非经贸合作平台长期落户湖南,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迎来更多先机。

  6月29日至30日,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各界代表出席开幕式,参展商、展品较上届分别增长70%、165.9%,实现“9场高端论坛由国家部委主办”等5个“首次”,发布34项合作成果,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不断优化开放环境。湖南自贸试验区推出“水运转关货物提前申报”“抵港直装”等制度创新,便利了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每年为企业节省滞箱费、滞港费1000万元以上;探索“药食同源调味品通关便利化模式”,解决了小茴香、肉豆蔻等药食同源调味品通关难题,通关时间由15天减少至2天,每年为企业减少仓储费用800万元以上。

  三年来,在这块面积仅119.76平方公里的改革“试验田”里,湖南培育出丰硕成果,探索形成了39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等7项成果、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和推介;首创外籍人才来湘工作管理服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办理时间压缩三分之二;开办涉税业务、出口退税时间跑出“加速度”,比全国平均快3个工作日……

  2022年,湖南外贸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规模均居中部地区首位。

  改革开放互相促进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突出抓改革开放标志性工程,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支点。8月底,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推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实施改革开放高地标志性工程之一,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跨区域要素市场化流动”。

  长株潭以占湖南全省13.3%的土地面积、25.7%的人口,创造了41.7%的经济总量,是湖南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的支点、跳板和窗口。

  湖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主任吴小月介绍,长株潭三市除了构建错位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优化交通互联体系,还推动125种电子证照互通互认,5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持续进行要素改革探索,突破行政区划藩篱,激活了更大的发展潜能。

  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湖南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新模式试点的省份,备案新设外资企业占比超过99%,企业登记普遍缩短至3至5个工作日,以营商环境重点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逐步优化,让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用脚”为湖南投下“信任票”。今年上半年,湖南的经营主体增加了近42万户,同比增长9.56%。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显示:2022年,湖南综合得分排全国第7位,长沙市在各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排名第6位,位次均居中西部第一。

  更新观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从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宏阔视野寻找自身的位置。

  8月20日,湘琼合作共建产业园(首开区)在海南省东方市正式开工建设。通过进一步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的产业协作与经贸合作,湖南“借船出海”,更好更快“走出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链上革命”勃发,优势产业加速走向全球。湖南着力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全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主动走向全球,让这些优势产业成为湖南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当地时间9月6日下午,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氢能源智轨电车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市开启试跑。据了解,沙捞越州已向中国中车订购了38列智轨电车。

  湖南株洲集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配套企业400多家,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仅用10多分钟,这里就能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部件,集结全球顶尖专家;最快只要8个月,这里就能研制出一列新型列车……速度的背后,是“链上革命”带来的强大产业协同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上,湖南共有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4个产业集群在列,数量仅次于江苏、广东,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

  立足全球视野 开放合作迈上更高台阶

  6月,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召开前夕,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来到袁隆平院士墓前。他捧起一碗杂交水稻稻米,凝视墓碑,表达哀思与敬意:“没有袁隆平老师,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香飘非洲,是湖南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的一个缩影。湖南立足全球视野,做强开放主体,从容地走向世界舞台,书写了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新篇章。

  强化制度创新,更好服务全球。在国务院批准的21个自贸试验区中,湖南自贸试验区是唯一一个将对非经贸合作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的自贸试验区。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于2020年成立。目前,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已经开通了南非、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对公即期结售汇业务,推动中非经贸往来持续健康发展。

  3年来,湖南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增长势头强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2022年,湖南对非贸易总额556.6亿元,较2021年增长42.8%,较2020年实现翻番。

  研发引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9月1日,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举行,40个重大项目现场开工、揭牌和签约,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研发总部和研发中心,知名高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等。

  湖南坚持“引进来”“走出去”,通过突出数字互享、产业互动、通道互联、人文互鉴,加速融入全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湖南与全球交流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

  千年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很多商业远洋帆船曾载着“长沙窑”陶瓷驶向世界。植根湖湘沃土,以改革和开放为“双轮驱动”,湖南正坚定不移继续优化全方位开放格局,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文/陈俊 苏晓洲 周楠 余春生)



新华社 |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324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