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湘西召开,湘西州、衡阳县、武冈市、祁阳县、麻阳县、双峰县在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湘西州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胡恩平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湘西州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强基、就业固本、素质提升、管理提质、暖心服务、权益保障“六大行动”,着力强化党政领导、政策指导、模板向导、培训引导、结对辅导、考核督导“六导”工作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脱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脱贫、完善利益联结模式稳脱贫,全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后半篇”文章。全州坚持在产业扶贫开发大格局中,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工作,紧紧依托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杜仲、百合)和特色养殖(黑猪、黄牛)等8大特色农业产业,共组织搬迁群众开发农业特色产业项目446个。古丈县、保靖县全力发展“潇湘茶”品牌,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开发种植“古丈毛尖”和“黄金茶”,确保搬迁户实现稳定增收。紧紧依托乡村旅游重要节点景区,规划建设了凤凰县禾库镇、山江镇、永顺县芙蓉镇、吉首市矮寨镇、花垣县边城镇等11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集中安置点。通过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脱贫工程,搬迁安置点变成新的旅游景点,搬迁群众深度融入旅游服务行业,积极从事导游、表演、餐饮、民宿、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等工作。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模式,积极创新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形成了产业帮扶带动搬迁脱贫的良好局面,惠及搬迁群众7.2万人。同时,通过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近就业、发展扶贫车间,以落实稳岗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就业固本行动。
衡阳县常务副县长王苏龙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衡阳县坚持高标准建设安置住房,确保“搬得进”。安置点选址“宜居、宜业”的原则,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三不选”,即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与产业扶持基地相结合、与农贸市场建设相结合;占用基本农田的不选、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不选、影响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选。每个安置点都是一个新农村建设居民住宅示范点。坚持全方位完善公共服务,确保“稳得住”。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搬迁户的自信心。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四通”“六化”“六有”,即水、电、路、讯通;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集中安置区或周边有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义务教育学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环卫设施。解决民生保障,增强搬迁户的满意度。建立了幸福小菜园,减免了生活费用,解决了社保、医保、教育问题。提升管理服务,切实解决搬迁户社区融入“难”、感情融合“慢”等问题,从而提高搬迁人员的幸福指数。搬迁群众纳入基层组织管理,安置点成立小区管理机构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多渠道促进创业就业,确保“能脱贫”,注重凭技能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实行订单培训、岗前培训、“两后生”培训、以岗代训。靠帮扶自主创业拓展收入。借产业收益分红稳定收入,建立了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扶贫车间”带动就近就业,依托光伏项目实现扶贫全覆盖,让搬迁对象有稳定收益。
武冈市常务副市长范志锋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近年来,武冈市坚持围绕“稳得住”建机制、强基础,围绕“能脱贫”建车间、保就业,围绕“稳增收”,抓产业、建实体,切实抓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明确了“十大帮扶”措施,对安置户精准实行“一户一策”,有效激发搬迁户的新活力。同时,强化社区服务。各安置区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成立安置区管理委员会,推进安置区居民自治。各安置区均设立了公示栏、物管室、党建活动室、图书室、会议室、便民服务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开展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政府托底提供就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创品牌、建基地、搞加工,实现“个个安置点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措施”目标。引导搬迁对象加入重点产业发展,实行“重点产业+贫困户”模式,让搬迁户既享受扶贫产业分红,又可参加种养增收。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一村一产业”和特色产业,建成524个产业基地,发展药材、油茶、黄金葛、脐橙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6.38万亩,土鸡万羽养殖场18个、铜鹅示范场7个、黔邵花猪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9个、大型标准化制种基地9个。做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等实体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2700余人。
祁阳县常务副县长陈莉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祁阳县创造性摸索出了“四扶四建”模式,即扶志气建讲堂,一户培养一名明白人;扶技能建中心,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扶产业建基地,把工场建在农民家门口;扶队伍建保垒,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极大地激发了搬迁户脱贫内生动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在实现稳定脱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扶志气建讲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建成扶贫讲堂,建设“脱贫致富光荣墙”,每周组织视频培训1次,每月开办专题讲座培训2个半天,每年度评选“脱贫之星”,把扶贫讲堂办成了宣讲扶贫政策、培训实用技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宏扬中华传统美德、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扶技能建中心,依托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组建青年农民(扶贫)培训中心,将易地搬迁户纳入培训范围,开展靶向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真正形成了“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效应。扶产业建基地,把工场建在农民家门口,搬迁选址优先考虑有企业、有产业、有基地、有市场的地段,支持企业在安置点附近或小区内创办“扶贫工厂”、“扶贫车间”,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扶队伍建保垒,全面推进工作“村为主”,在集中安置点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站(中心),开设就医、就学、社保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形成党组织引领、管委会管理、搬迁群众充分参与的治理模式,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麻阳苗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廖园熙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麻阳坚持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搬迁资源配置。突出规划龙头地位,以最优势的资源支持最弱势的群体,探索“人员下山、产业上山”的发展新路子。依托我县“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冰糖橙之都”的金字招牌,按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原则,布局发展扶贫后续产业。3年来共发展优质冰糖橙5万亩,优质黄桃1.2万亩,优质红心猕猴桃8000亩,7000余名搬迁群众受益。并且打造了楠木桥、椒林、长寿谷等适合发展旅游的集中安置小区,利用产业优势做好搬迁户就业和旅游致富的文章。充分结合县工业园区“三年倍增计划”和集镇发展战略,建成靠近县工业园的城西龙池集中安置区,实现易地搬迁近4000人,不仅加快了县城建设步伐,也为园区务工提供了充足劳力,有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创新了自主发展、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连村联创等4种产业利益链接发展模式,帮助搬迁户5000余人拓宽了脱贫致富门路。搭建致富广阔平台,全力将麻阳冰糖橙打造成国家战略品牌,打造“中国冰糖橙之都”,冰糖橙柑橘为户均增收5000元,引入32家购销一体电商企业吸收贫困户就业5000余人,创造劳务收入6800余万元。
双峰县常务副县长罗灿介绍后续帮扶经验
双峰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补齐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实行“多举措”后续扶持,探索建立四种后续扶持方式。一是以奖代投,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途径接纳搬迁户,带领搬迁户“抱团”发展。全县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4770人稳定增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技术,保底价回收。二是抓好培训,开展劳务协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与广州公交集团出租车公司签订长期用工协议,与中国远洋集团开展“帮扶助困·智慧扶贫”行动,组织搬迁群众免费参加双峰职业中专厨师、电工、导游、家政等技能培训,对县内企业吸纳5人及以上稳定就业的,每年给予企业技能培训费补助。三是筑巢引凤,建设扶贫车间。把“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在符合条件的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让搬迁对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15个1151人稳定就业。四是盘活资源,增加投资收益。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前提下,将易地搬迁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及部门整合资金2174.2万元用于建设扶贫市场、修建商业门面等项目,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搬迁对象财产性收益。